公元前841年,西周时期,发生了一场影响深远的历史事件。这一年,周厉王在位的第十四年,中国历史上首次出现了公元纪年,而在镐京城内,爆发了一场接近于改朝换代的大变革。国人暴动掀起了轩然大波,周厉王被推翻,新的天子共伯和即位。然而,这位共伯和的身份却成了千古谜团,至今无从考证。
共伯和的执政持续了十四年,然而他却如昙花一现般悄然消失。关于他的历史记载几乎寥寥无几。即使在《史记·周本纪》当中,这段历史也充满了矛盾和错漏,甚至把共伯和执政的这十四年误记为周公与召公共同执政。这种错误的记载,给后来的历史学者和研究者带来了巨大困扰,也加深了对这段历史的误解。
有些人曾认为共伯和可能是卫武公姬和,但在西周时期,诸侯如何能够直接掌握王政的权力呢?诸侯并未在王畿内有任何扎根的政治基础,如何可能推举当时年纪尚轻的卫武公来摄政呢?这个假设显然有违常理,因此共伯和的真正身份至今依然未解。
如果将目光转向周厉王十四年的那场国人暴动,幕后策划者的身份更是扑朔迷离。表面上,这场所谓的“国人暴动”看似是民众自发反抗天子的暴力行为,实则是贵族集团精心策划的政变。周朝立国近三百年,贵族权势深厚,国家的权力早已逐渐分散,天子的统治越来越虚弱。周厉王曾尝试进行一系列改革来挽回王朝的衰败,但这些改革无疑触动了贵族的根本利益。贵族们不满的情绪逐渐累积,最终引发了这场政变,导致周厉王被赶走。那么,这场政变的幕后黑手究竟是谁呢?从逻辑上看,最有可能的策划者就是共伯和。在周厉王逃往彘地之后,共伯和顺利登上了王位,成为新一任天子。
展开剩余62%然而,关于共伯和的治国事宜,却没有任何具体的史料记录。即使他成功即位十四年,天下的诸侯是否都归顺于他,他的治理成效如何,历史记载都没有留下任何蛛丝马迹。这一切的缺失,极有可能是有人有意抹去的。根据《古竹书纪年》中的记载,情况可能并非如此简单。共伯和即位后,为了确保周厉王无法回归,曾派重兵封锁了他从西部归来的道路,致使周厉王在彘地忧郁而死。同时,在这一场政治动乱中,周厉王的太子也在纷乱中被杀。
那么,随后的周宣王究竟是谁呢?关于周宣王的故事,在《史记》中有更为详尽的记载。太子姬静的命运尤为引人关注。在国人暴动的动乱中,太子姬静年幼被藏匿于召公家中。尽管周围的暴动分子四处搜寻,想要彻底铲除王室血脉,召公为保太子安危,最终决定将自己儿子代替太子送出,结果那个替代的孩子被杀害。召公忍辱负重,为了维护周王室的血脉,整整忍耐了十四年之久。直到周厉王死后,召公推举姬静即位,成为新一任天子。
这个故事令人不禁联想到后来的赵氏孤儿事件,尽管从历史的角度看,无法确认是否真有这样一幕。即使当时确有如此替换的情况发生,谁能真正分得清楚,谁是太子,谁又是召公的儿子呢?实际情况远比这更加复杂。根据历史推测,周厉王当时已经是成年人,天子地位自然不可能容许太子依旧是襁褓中的婴儿。事实更可能是,真正的太子早在共伯和即位后便被抓捕并处死。幸存下来的周宣王姬静,仅因为年幼,才侥幸躲过一劫。
在共伯和即位后的十四年间,他的健康状况日益恶化。与此同时,周厉王也在彘地驾崩。姬静联合支持他的贵族发动了第二次政变,最终共伯和被杀,姬静登基成为周宣王。而在周宣王即位之后,他便着手销毁与共伯和相关的所有历史记载,努力将这段历史抹去,避免其被后人提及。正是因为周宣王的这一举措,关于共伯和的历史几乎成了无法解答的谜团。最终,周宣王被后世普遍认为是周厉王的亲太子,而这场政变的真实内幕,至今仍然充满了许多疑问。
发布于:天津市升富配资-配资公司哪家好-股票专业配资-股市炒股杠杆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