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业经济的发展历程中,钢始终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凭借其卓越的可加工性、高强度和耐磨性,钢成为众多工业领域的核心材料。从古代的刀剑、镰刀,到工业革命时期的机械零件、铁路系统,钢的广泛应用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然而,钢的生产并非一蹴而就,其发展历程充满了挑战与创新。
1
炼钢技术的引进
谢菲尔德自14世纪起便以刀具制造业闻名,这一产业基础可追溯至1340年爱德华三世授予的刀具制造特许状。
1685年法国《南特敕令》撤销引发欧洲新教徒迫害浪潮,促使莱茵兰索林根地区的钢铁工匠群体迁移,1687年克雷默兄弟及莫勒家族等35名德国钢铁匠与造剑师定居达勒姆郡肖特利桥。英国政府于1693年颁布特许状,批准建立专营金属加工的“自由殖民地”。选址肖特利桥的关键因素在于当地德温特河可提供持续水车动力,流域森林覆盖率满足木炭冶炼的燃料需求。
(南特敕令)
克雷默兄弟首先重构熔炉结构,建造3.5米×2.2米双风箱立式反射炉;其次采用动物骨炭替代木炭作为渗碳介质,骨炭含碳量12.1%显著高于木炭7.3%,碳吸收效率更高;通过分层填装熟铁条(规格40×5×2.5厘米)与骨炭,将渗碳温度稳定控制于980-1050摄氏度区间,这些创新使渗碳周期从336小时(14日)压缩至240小时(10日)。
但是德国人的核心工艺仅传血亲姻亲该,1699年达勒姆法庭诉状揭露克雷默家族13名学徒中仅2人为非德裔。尽管如此,肖特利桥在1702年前累计培养37名掌握渗碳技术的工匠,为18世纪谢菲尔德炼钢业崛起奠定人才基础。
萨缪尔·当尔于1719年获得皇家特许,在谢菲尔德建立首个整合式钢厂。该厂集中了渗碳、锻造、精磨三道工序,雇佣德国移民后裔担任技术骨干,采用改良渗碳法,将瑞典进口的条形熟铁与骨炭置于封闭黏土箱中,在1200摄氏度高温下连续加热7至10天,使碳元素渗入铁料表层达0.5至1.2毫米深度。
但该工艺存在显著缺陷,首要问题在于钢材成分不均,芯部含碳量仅0.05%而表层高达0.8%,导致同一材料内部硬度差异巨大。其次为工艺复杂性,制作单把猎刀需将钢坯加热至900摄氏度的白热态,经过8次折叠锻打形成256层结构并经受120次锤击,总耗时约15个工时。更关键的是质量不稳定,因温度波动导致的渗碳环节废品率高达22%,最终产品合格率仅65%。
传统渗碳工艺的效率瓶颈严重制约产业规模发展,1740年代谢菲尔德最大钢厂的年产量仅为50吨,与同期瑞典乌普萨拉钢厂300吨的年产量形成鲜明对比。人力成本方面,熟练锻工日薪达3先令,相当于普通纺织工的三倍工资,且每名工匠全年仅能产出0.8吨合格钢坯。
原料依赖问题同样突出,1750年瑞典进口低碳铁矿占生产原料成本的73%,导致谢菲尔德本土钢材价格反而比瑞典进口成品钢贵12%。值得强调的是,在此之前的整个手工生产时代,谢菲尔德虽被冠以英国炼钢中心之名,其核心技术框架仍停留在中世纪水平。
2
亨茨曼坩埚炼钢法
本杰明·亨茨曼1704年生于林肯郡巴顿汉伯,早年在约克郡唐克斯特经营钟表作坊,因为当时的普通渗碳钢硬度波动达大,导致精密齿轮废品率超30%。为获得成分均匀的钢材,1740年他将作坊迁至谢菲尔德北郊的汉兹沃斯,这里的玻璃窑使用的耐火黏土可耐受1500℃高温。
1742年,亨茨曼设计出直径20厘米、高30厘米的柱形黏土坩埚(原料含60%硅藻土加40%陶土),每个坩埚装入切割成块的渗碳钢或瑞典条铁(约含碳0.8%)至容积80%,加盖密封后置于焦炭反射炉中。通过改良鼓风系统使炉温提升至1550-1600℃,远超传统炼钢1200℃上限。
(坩埚炉)
其关键工艺是加入当地产的钠钙玻璃碎片(俗称毛玻璃)作为特殊熔剂,添加量为钢料的3%-5%。玻璃熔体包裹金属隔绝空气,同时吸收杂质形成低熔点炉渣。冶炼过程持续3至4小时,钢液完全熔融后倾注入模具,产品碳含量稳定在0.75%-0.85%,硫、磷杂质低于0.05%,性能远优于手工渗碳钢。亨茨曼使用的原料30%为肖特利桥产渗碳钢,70%采自瑞典达拉纳省的优质铁矿(铁含量98.5%,磷含量0.08%)。
亨茨曼严格保密技术,其工厂筑有4.2米高围墙且仅雇佣家族成员操作核心环节,冶炼核心区仅限亨茨曼及其子威廉、约翰三人进入;原料配比、熔剂添加和温度控制三个环节由不同家族成员分别操作。邻近铁商萨缪尔·沃克尔于1747年12月派遣工人约翰·雷诺兹伪装求职, 记录到“焦炭鼓风强度为常规熔炉2倍”、“使用毛玻璃做溶剂”等细节。1749年沃克尔在罗汉姆成功复制该工艺,坩埚钢量产机密至此扩散。
1774年谢菲尔德专业炼钢商仅有三家,具体为本杰明·亨茨曼钢厂、特纳-凯勒联合公司以及马歇尔铁器制造厂。至1787年,炼钢与钢材加工企业总数达20家,采用坩埚炼钢法的企业至少包括七家:亨茨曼原厂、沃克尔兄弟公司、博尔索弗钢铁、约翰·辛德利父子公司、乔布森-波特公司、格林-福克纳钢厂及达芬钢铁。1775年谢菲尔德坩埚钢总产量约380吨,1785年增至1250吨。
3
谢菲尔德的崛起
尽管技术广泛传播,亨茨曼钢厂的产品仍保持严格品质标准。亨茨曼公司产品结构涵盖原料与制成品领域,1785年其年产688吨坩埚钢锭,同时制造12000件外科手术器械、40万把精密锉刀及8000套钟表车床刀具。1789年法国巴黎工具商拉瓦锡公司年进口亨茨曼剃须刀片15000件及手术刀4000套;1792年普鲁士柏林兵工厂订购亨茨曼钢制枪机击锤2000件;1795年俄罗斯圣彼得堡海军造船厂采用亨茨曼钢材制造涅瓦号护卫舰锚链。
兰开夏纺织业采用亨茨曼钢梳的走锭精纺机故障率从每月12次降至3次。博尔顿与瓦特公司1787年使用亨茨曼钢材生产的汽缸镗刀刀具寿命从120小时延至470小时。英国皇家造币厂的亨茨曼钢模具单次可冲压60000枚先令硬币,传统模具上限仅20000枚。
1795年谢菲尔德钢铁企业数量达到32家,相比1740年的12家实现了167%的增长,从业工匠超过4000人。1800年谢菲尔德钢铁产品出口量占英国总产量的71%,其中高端工具钢在欧洲市场的占有率高达90%。
1853年7月大西部铁路公司为斯温登至布里斯托尔复线工程发出8000吨钢轨订单,该订单严格限定钢轨含碳量0.25%至0.30%,磷含量不超过0.05%。约翰·布朗钢厂为此扩建三座坩埚炉,工人数量从560人增至1120人。此订单直接推动谢菲尔德钢产量从1853年的8500吨跃升至1855年的15000吨,其中11700吨为铁路专用钢轨。
1845至1860年间英国铁路建设迅猛发展。1845年全英23条主干线总里程2236公里,其中92%使用锻铁轨;至1860年主干线与支线总里程达14603公里。机车轴重从1850年的8吨增至1860年的15吨,钢轨使用寿命要求从8年提升至15年。1860年谢菲尔德钢产量达20000吨,占欧洲总产量的39.2%,产品结构以铁路设备为核心,7000吨(85%)为钢轨,1500吨(7.5%)为转向架,1500吨(7.5%)为轮轴与弹簧。法国北方铁路公司1860年采购谢菲尔德钢轨5000吨,占其总需求量的40%。
铁路钢轨市场需求激增,1859-1860年谢菲尔德累计未交付钢轨订单达12500吨,传统坩埚炼钢产能已无法满足需求。1861年约翰·布朗有限公司投资35000英镑引进亨利·贝塞麦专利技术,采用5吨容量的酸性转炉,内径2.4米,高度4.3米;炉衬使用苏格兰格拉斯哥产硅石砌筑,衬层厚度23厘米。
(贝塞麦转炉炼钢法)
炼钢法有严格工艺要求,首先向转炉注入4.7吨1280℃熔融生铁(初始碳含量3.5%);鼓风开启后实施三级控温,初始4分钟碳含量速降至1.2%,中期4分钟降至0.4%,最终4分钟碳含量稳定至0.08%-0.12%(终点温度1670℃);操作工通过火焰颜色判定进程,棕红色(1300℃)、亮白色(1500℃)、青色(1650℃停吹)。贝塞麦转炉每小时能完成4次熔炼循环,相对坩埚炼钢法24小时仅产6.7吨的产能,贝氏法实现240吨日产量。
1864年阿特克利夫钢厂吨钢成本剧降,铁矿石成本从坩埚法时期的14.6英镑降至6.3英镑,焦炭消耗从18.2英镑降至3.1英镑,人工成本从4.5英镑压缩至1.2英镑,设备折旧费用由22.7英镑降至3.4英镑,综合吨成本从60英镑锐减至14英镑。
1865年谢菲尔德贝氏钢年产量突破30000吨,炼钢工人人均年产量从1855年的3.2吨跃升至18.5吨。产业集中度同步提升,1865年三大龙头企业(约翰·布朗、维克斯兄弟、凯梅尔钢铁)合计控制76%的产能,本土铁矿使用率从1820年的12%提升至1870年的65%,全球竞争力进一步增强。
升富配资-配资公司哪家好-股票专业配资-股市炒股杠杆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