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21年,秦王朝刚刚完成统一,廷尉李斯作为法家的杰出代表,也因此成了嬴政的重要辅佐。然而,李斯却在一次惊惧中汗流浃背,源于嬴政的一番愤怒斥责。
当时,嬴政完成了统一天下的伟业,却厌倦了“王”这一称呼,决心创造一个前所未有、至尊至上的新名称。他不愿与周文王、周武王、或者大禹、商汤等先祖相提并论,而是想要一种独具威严的称号,彰显自己的霸业和统治。
那时,咸阳宫灯火辉煌,群臣在争论嬴政的“尊号”时,讨论声此起彼伏。廷尉李斯独自站在宫窗旁,望着远方的山川河流,心中早已明了嬴政的想法。虽然众臣争论不休,李斯知道,嬴政的心中早已有了决定。眼下,自己需要做的,便是洞察出这个心仪的称号。
展开剩余86%经过一番激烈争论,群臣最终推荐了“泰皇”作为嬴政的称号,因为古代有天皇、地皇和泰皇,其中泰皇象征着最为尊贵的地位。然而,嬴政却否定了这个提议,他提出了自己的心头所想:将“泰”字去掉,改为上古时代的“帝”字,于是便有了“皇帝”这一新称号。为了纪念自己统一的伟大功业,嬴政最终自称“始皇帝”,意味着开创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从此,“皇帝”成为了至高无上的象征,贯穿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直到今天依旧沿用。
嬴政的帝国不仅仅在军事上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辉煌,李斯作为他的左右手,也功不可没。然而,在嬴政去世之后,李斯却没有辅佐英明的扶苏,而是支持了胡亥,这一决策一直让后人颇为质疑。那么,李斯为什么做出了这个选择?他的人生又是如何走向终结的呢?今天,让我们从史料中寻找答案。
李斯出生在楚国上蔡的一个平凡家庭,最初只是一名默默无闻的基层文书员。年届三十,他决定不再继续忍受庸碌的生活,便拜师于荀况求学。学有所成后,李斯选择前往秦国,他坚信,秦国的崛起将为自己提供一个展示才华的舞台。
秦国的崛起可追溯到公元前359年,秦朝在栎阳城南门树立木桩,颁布政令,奖励愿意将木头从南门运到北门的人。起初,百姓对此并不相信,但随着奖金的不断提高,一些勇敢者尝试后果真得到了奖励。由此,秦国建立起了“言而有信,法度严明”的良好声誉,并在商鞅变法后,彻底摒弃了“礼治”,转而实施“法治”,强化了中央集权,推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秦国迅速崛起。
李斯之所以选择秦国,并不是因为它的强盛,而是因为秦国的法家思想与他的理念高度契合。李斯在秦国积极谋取仕途,抓住每一次机会,最终获得了嬴政的召见。当时,嬴政从13岁便继承王位,统一六国是他一直以来的宏愿,秦国凭借数代的积累,已经拥有了强大的基础,而嬴政无疑是最合适的领袖人选。
李斯初次见到嬴政时,毫不犹豫地提出了自己关于兼并六国的战略构想:派遣谋士、重金收买六国的权贵,不愿归顺秦国的人就加以清除,最后进行大规模的军事征服。嬴政深信,眼前这个看似平凡的读书人,正是帮助自己实现统一梦想的关键人物。此后,李斯得到了嬴政的高度信任,在秦国的事业也迅速蓬勃发展,秦国的疆域在短短十年间扩展了数倍。
公元前221年,齐国都城临淄正式向秦国投降。此时,经过五百多年的春秋战国,长期战乱的百姓终于可以放下武器,回到久违的家园。嬴政实现了他的统一梦想,随后用精美的和田玉和一流的工匠,雕刻出了一枚国玺,篆刻上“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
然而,嬴政深知,尽管秦帝国表面上已经统一,但要让六国的民心真正归顺,依旧有许多挑战,这些都需要李斯的智慧来解决。李斯首先建议,将六国的贵族和富豪迁往咸阳,这不仅有利于监视他们,还能促进当地经济发展。而更重要的是,这一举措能够促使百姓思想的转变,让他们从习惯战争转向农耕。
接着,嬴政着手决定国家的治理模式,虽然有大臣建议继续实行分封制,但李斯凭借对嬴政性格的深刻理解,意识到分封制并不符合嬴政的长远打算。于是,他提出了全新的中央集权体制——郡县制,这一制度被后世称为“秦制”,并沿用了两千多年。
李斯的改革不仅限于行政体制。他还推行了统一文字政策,规定全国使用秦小篆,铸造统一的货币,废除了六国旧制的度量衡,设立了全面的官僚体系,包括中央的“三公九卿”和地方的郡县官吏。此外,他还创立了户籍赋税制度,通过重新编制户籍,将国家的管理深入到每一个百姓家中,有效打破了原有的宗法等级制度。
尽管李斯的改革对秦王朝的稳定有着不可估量的贡献,但这些强硬手段并非没有代价。六国的百姓并未轻易接受这些变化,许多人依然怀念过去的生活,嬴政和李斯不得不通过严苛的法令来维持秩序,这种做法无疑埋下了反抗的隐患。
公元前210年,嬴政在第五次巡游时病重,随行的赵高和李斯等人停留在沙丘宫,专心照料始皇帝的健康。根据史料记载,嬴政对“死”字极为忌讳,甚至使得大臣们不敢提及此事。直到嬴政自己意识到病情严重,可能命不久矣,他才写下遗诏,命扶苏将兵权交给蒙恬,自己则返回咸阳准备丧事。
然而,赵高却在密封遗诏后,怀有不轨之心,未按指令将诏书送达,最终嬴政去世。赵高利用这个机会,操控了整个宫廷政权,封锁嬴政去世的消息,强迫李斯改写遗诏,命令扶苏和蒙恬自杀,并在全力支持胡亥登基之后,彻底掌控了朝政。
胡亥登基仅两年后,李斯因反对胡亥的统治被赵高陷害,最终在酷刑中承认罪行,并于公元前208年被处死。李斯的家族也遭到满门抄斩,李斯从一介书生、基层文员到权倾一时的宰相,再到落得“夷灭三族”的悲惨结局,实在令人感叹。
对于李斯的最终选择,许多人认为他应该支持扶苏,毕竟扶苏为人仁爱、刚毅。然而,李斯并非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而是秉持着理想和抱负的法家实践者。李斯深知,扶苏与始皇帝的治国理念存在根本的冲突,而嬴政的选择更倾向于胡亥,这也解释了李斯的悲剧结局。
发布于:天津市升富配资-配资公司哪家好-股票专业配资-股市炒股杠杆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