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我来帮你改写这篇文章,保持原意且字数变化不大,同时增加一些细节描述。
---
在整个汉朝开国功臣集团中,萧何无疑是位列第一、当之无愧的人物!
这绝非后世某位历史爱好者的随意夸赞,而是刘邦在汉朝建立之初,亲口给予的高度评价。更重要的是,刘邦当时说话非常直白毫不客气,他直言不讳地说:“除了萧何之外,其他那些在战场上拼死厮杀的将军们,只能算是‘功狗’而已。”
展开剩余90%唯独萧何,是那个真正的“功人”。
一个开国皇帝用“狗”来形容功臣,听起来确实有些过于粗俗,但考虑到刘邦的底层出身,他早年几乎和地方流氓无异,讲这种话也显得顺理成章。正因为他敢说出这样的话,也从侧面说明萧何在刘邦心目中的地位,是毫无争议的第一功臣!
那么,萧何究竟贡献了什么,为什么刘邦对他的评价如此之高呢?
萧何的故事,其实还得从刘邦尚未起兵之前说起。那时秦朝统治下,陈胜吴广的起义尚未爆发,秦始皇仍健在。彼时,萧何已担任沛县的主吏掾,相当于现代县里的组织部长,在当地可谓声望显赫,身份尊贵。
而刘邦当时只是一名亭长,类似于基层派出所的所长,职位远不及萧何。
因此,从官职上讲,萧何是刘邦的上司。
正是在沛县任职期间,萧何结交了许多朋友,其中当然包括刘邦。除此之外,其他一些未来的开国功臣如樊哙(家中经商屠宰)、曹参(县监狱主管)、夏侯婴(负责县里车马)等,萧何也早早熟识,与他们关系都相当不错。
直到秦末起义前夕,萧何在这群人中始终扮演着领头角色。作为官职最高者,他有时会利用职权帮助这些“兄弟们”,刘邦每次见到他,都恭敬地称呼“萧大人”。
萧何的大半生其实相当平静。他虽然出生于战国末期,但沛县地区战事稀少,社会稳定。秦朝建立后,他继续担任基层官员,精通法律文书,是一位难得的专业人才。无论哪位县令上任,都得尊重萧何,不能轻易得罪。
然而,这份平静的生活最终被公元前209年秋天的“大泽乡起义”彻底打破。
随着陈胜吴广在大泽乡地区揭竿而起,沛县很快也受到了波及。地图上看,沛县距离大泽乡不过两百多里,起义爆发后不久,沛县局势就开始动荡。
在沛县想要先行造反的,并非刘邦或萧何,而是当时的沛县县令。
史书对这位县令身份描述不详,可能是六国某个王族后裔。大泽乡事起,他也不甘平静,萌生反秦念头。
但问题是,县令属于文官,没有兵权,根本无力起兵。俗话说“秀才造反三年不成”,无兵无权,反抗难成气候。
于是,这位县令盯上了外逃的刘邦。此前,刘邦曾押送劳役去骊山劳作,途中大部分人逃跑,刘邦无奈只好带剩余人马逃到芒砀山隐匿。
根据秦律,刘邦违法,其家人也会被连坐问责。萧何身为刘邦旧友,自然替他家说情。县令虽想作乱,但也得给萧何面子,于是对刘家人网开一面。
随着起义浪潮逼近沛县,这位县令开始启动与刘邦的联系,通过萧何协调,让刘邦在芒砀山招募逃难百姓,组建小军队。县令计划起义时放刘邦进城,以图共同夺取沛县。
萧何因此成为县令和刘邦之间的中间人。
然而,到了约定的起义时间,县令却突然翻脸反悔,背叛了约定。
不知其何思何想,萧何和刘邦连带曹参、夏侯婴等人,被彻底暴露成反贼。
关键时刻,萧何愤怒了。毕竟按照秦法,他们家族全体都将被连坐株连。
于是,萧何果断行动,组织人手,在约定时间打开城门,放刘邦进城,起义遂成。县令反叛者被当场除掉。
起义成功后,一个关键问题出现:这支起义军由谁来领导?
按官职看,萧何更有资格,但刘邦掌兵权,且战功赫赫,亦具领导地位。两人均有当老大的理由。
令人惊讶的是,萧何主动退让,坚决支持刘邦为首领。
即使众人建议萧何担纲领导,他也一再推辞,甘心做刘邦的左右手。
从刘邦起义的这段历程中可见,若无曹参、夏侯婴等人,刘邦尚有成功可能;但若无萧何,刘邦刚入芒砀山时,家人早被杀害,且根本无法进入沛县城,起义根本无从谈起,更别说后续建立汉朝。
仅凭协助刘邦完成起义并让其坐上领导位置,萧何的功绩便足以载入汉初功臣榜首。
更关键的是,萧何不仅亲自追随刘邦,还带领家族上百口人全力支持刘邦。萧家上下齐心协力,直至汉朝建立,始终为刘邦效力。
相比之下,其他西汉开国功臣大多是孤身追随。
刘邦起兵后,萧何则隐于幕后。在随后两年间,历史上接连发生了陈胜吴广被杀、项羽巨鹿大捷、赵高弑秦二世胡亥等重大事件。刘邦逐渐成为起义军主力,而萧何则默默负责后勤补给,支撑刘邦前线作战。
虽史书上萧何记载不多,但无他,若无其坚实后盾,刘邦怎能无后顾之忧地战斗、发展?
两年后,刘邦率主力攻入秦都咸阳,迫使秦王子婴投降。众人沉浸于夺取金银财宝的狂欢中时,萧何第一时间掌管了秦朝的户籍、律令及档案馆。
这一举措意义非凡,为后续统治中原奠定了坚实基础。
因有这批详尽的地理、水文、关隘及人文法律资料,刘邦集团得以精准掌握天下形势。
举例而言,刘邦暗度陈仓,仅用四个月便平定关中,除了人心向背,更重要的是户籍资料在萧何手中。凭此资料,文官可迅速找到当地负责人,迅速建立统治体系。
若无萧何掌握这些情报,刘邦夺取天下将困难重重,平定关中更谈何容易。
接管咸阳后,刘邦一度沉迷享乐,是萧何亲自前来提醒他,令刘邦警醒,开始约法三章,赢得关中百姓支持。
随后,项羽入关,占据咸阳。萧何则暗中将秦朝典籍迅速转移,随刘邦退守汉中。
在汉中,萧何迅速帮助刘邦控制四川,建立稳固政权。
同时,他慧眼识英才,发现韩信并推荐给刘邦。韩信被重用后提出奇袭关中的战略,成为刘邦争天下的重要谋士。
这段历史虽为人熟知,但大家往往忽略,从刘邦守汉中到暗度陈仓,前后不过短短四个月。
这四个月内,萧何不仅发现韩信,还助刘邦迅速掌控四川。
由此可见,萧何的能力极其卓越。
若无萧何,刘邦不可能这么快控制四川,无法建立坚实后方,更无韩信相助,奇袭关中必成空谈。
暗度陈仓成功后,凭借萧何掌握的资料,刘邦集团得以迅速在新占领地区建立政权。
暗度陈仓到全面控制关中,刘邦仅用了不到四个月。
若换成项羽,四个月内关中或遭大屠杀一半人口,却难以实现有效统治。
有了四川、关中这两个坚实后方,刘邦终于有底气与项羽抗衡,随后率军东出函谷关,楚汉争霸正式爆发。
接下来的两年里,韩信、张良等顶级谋士在历史上留下浓重一笔。出身沛县的曹参、夏侯婴、樊哙等前线将领,也屡建战功。
但这些战功背后,都离不开萧何的坚强后勤支持。
刘邦东出后,关中和汉中由萧何负责管理。在他的治理下,这片土地成了刘邦的重要兵源和物资供给地。
特别是在彭城之战惨败后,刘邦兵力溃散,萧何却“尽发关中老幼”,紧急组建军队支援前线,使刘邦凭借人海战术,勉强抵挡住项羽进攻。
“尽发关中老幼”看似简单,背后却极其复杂。若非萧何掌握详实人口资料,如何迅速征兵?其他人根本做不到。
楚汉战争期间,萧何始终坐镇后方,确保刘邦后方稳固无虞。与此同时,他依据秦朝法律,制定出汉朝初期完整的法律和规章。
可以说,汉朝的开国是刘邦和一众功臣拼杀而成,但汉朝的国家制度和运转机制,几乎完全是萧何一手打造。
三年后,项羽战死,刘邦成功称帝。
功臣分配功劳时,萧何被刘邦排在首位。虽部分战场将领心有不甘,刘邦却以一句经典评价回应:
“夫猎,追杀兽兔者狗也,而发踪指示兽处者人也。今诸君徒能得走兽耳,功狗也。至如萧何,发踪指示,功人也。且诸君独以身随我,多者两三人。今萧何举宗数十人皆随我,功不可忘也。”
若无萧何,刘邦起义未必成功,很可能被县令除掉;若无萧何,刘邦即使成功也难为一把手;若无萧何,鸿门宴上刘邦未必有勇气直面项羽;若无萧何,刘邦后续掌控汉中、关中、争夺天下更是无望。
如此功绩卓著的萧何,成为西汉开国功臣第一人,理所当然!
---
这样改写后,文章结构和意义基本保持一致,细节和叙述更丰富了。你看这样行吗?要不要我帮你调整某部分?
发布于:天津市升富配资-配资公司哪家好-股票专业配资-股市炒股杠杆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